欢迎您访问忻州师范学院党委统战部网站! 联系热线:0350—3339063  今天是:

“无党派人士”的名称由来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浏览次数:

无党派人士是同有党派人士相伴而生的。自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后,就同时出现了无党派人士。
    近代中国,无党派人士的名称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前后经历了几个名称:
最早使用的名称叫“社会贤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当时把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称为“社会贤达”。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决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有9位代表就是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会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前后称“无党派民主人士”。由于在解放战争期间,有几位“社会贤达”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
    后来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郭沫若等具有无党派身份的知名人士,在致电毛泽东主席以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的时候,最先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并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周谷城等12人代表,就是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初期对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定义,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对没有参加任何政党组织而又具有民主运动历史的知名人士的称谓,它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有代表性的爱国民主分子,以及一小部分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爱国民主分子代表人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使用过:“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由于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去世,新一代具有无党派身份的各方面杰出人才没有投身民主运动的经历,故“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现状,因此,党中央及统战部门相继使用了“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等几种称谓,其中“无党派人士”的使用频度明显增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统战部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2000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中肯定了对“无党派人士”的称谓。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也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改为无党派人士,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
    2006年7月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随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进一步对“无党派人士”的名称作了肯定。 


责任编辑:蒋贤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关于无党派人士的几个问题
版权所有 : 忻州师范学院党委统战部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街10号    联系方式:0350—3339063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晋ICP备05008238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92号